招生政策
招生政策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6-04-25点击数:

语文

数学

英语

化学

物理

生物

理科•语文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考试能力要求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B.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D.表达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1.识记 A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2.表达应用 D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③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⑦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识记 A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三、古代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 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 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四、现代文阅读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1.理解 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3.鉴赏评价 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五、写作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1.基础等级 D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2.发展等级 D①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②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③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④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考试形式答卷方式: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写作题。理科•数学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考试要求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中的数学课部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必修课与选修Ⅱ的教学内容,作为理工农医类高考数学科试题的命题范围。 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考查中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又考查考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一、考试内容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个性品质要求1、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及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 (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2)理解和掌握: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论认识,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3)灵活和综合运用: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列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2.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思维能力: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类比、归纳和演绎进行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是以数学知识为素材,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诸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 (2)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 (3)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 (4)实践能力: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和说明. 实践能力是将客观事物数学化的能力.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构造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5)创新意识: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南,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3.个性品质要求 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祟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二、考查要求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结构框架. (1)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2)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必须要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要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立意,注重通性通法,谈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对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并切合考生实际.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重点体现对理性思维的考查,强调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对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算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考查时以代数运算为主,同时也考查估算、简算.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的互相转化,表现为对图形的识别、理解和加工,考查时要与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结合. (4)对实践能力的考查主要采用解决应用问题的形式.命题时要坚持“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试题设计要切合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践经验,使数学应用问题的难度符合考生的水平. (5)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的试题. 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考试内容1.平面向量 考试内容: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考试要求:(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2.集合、简易逻辑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考试要求:(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3.函数考试内容: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考试要求:(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2)了解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不等式考试内容: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考试要求:(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4)掌握简单不等式的解法。(5)理解不等式│a│-│b│≤│a+b│≤│a│+│b│5.三角函数考试内容: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考试要求:(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5)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 x、arccos x、arctan x表示。(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6.数列考试内容:数列。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考试要求:(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7.直线和圆的方程考试内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交角,点到直线的距离。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圆的参数方程。考试要求:(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3)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4)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坐标法。(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8.圆锥曲线方程考试内容: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椭圆的参数方程。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考试要求:(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4)了解圆锥曲线的初步应用。9(A).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考试内容: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平行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点到平面的距离,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平行平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多面体、正多面体、棱柱、棱锥、球。考试要求: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5)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6)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的概念,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 (7)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 (8)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9)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9(B).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考试内容: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平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直线的方向向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平面的法向量,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平行平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多面体、正多面体、棱柱、棱锥、球。考试要求: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3)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4)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掌握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6)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7)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或在坐标表示下的距离,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8)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的概念,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 (9)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 (10)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11)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考生可在9(A)和9(B)中任选其一10.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考试内容: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排列、排列数公式。组合、组合数公式、组合数的两个性质。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性质。考试要求: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11.概率考试内容: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考试要求: (1)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3)了解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4)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12.概率与统计考试内容:离散型随即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待值和方差。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正态分布。线性回归。考试要求: (1)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 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待值、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待值、方差。 (3)会用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4)会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5)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6)了解线性回归的方法和简单应用。13、极限考试内容: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应用法。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权限的四则运算。函数的连续性。考试要求: (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函数连续的意义,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14.导数考试内容: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导数。复合函数的导数。基本导数公式。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考试要求: (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基本导数公式;掌握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3)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5、数系得扩充——复数考试内容:复数的概念。复数的加法和减法。复数的乘法和除法。数系的扩充。考试要求: (1)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及复数的代数表示和几何意义。 (2)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3)了解从自然数系到复数系的关系及扩充的基本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试卷包括Ⅰ卷和Ⅱ卷。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

理科·英语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英语科考试是按照标准化测试要求设计的。考试内容和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制订本学科考试内容。一、语言知识 要求考生能够适当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掌握2000左右的词汇及相关词组(见《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二、语言运用1.听力要求考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生应能:(1)理解主旨要义;(2)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3)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推断;(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2.阅读要求考生读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考生应能:(1)理解主旨要义;(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4)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6)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3.写作要求考生根据题示进行书面表达。考生应能:(1)准确使用语法和词汇;(2)使用一定的句型、词汇,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3.题型:试卷一般可包括多项选择题、完形填空题、听力填空题、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等题型。4.试题难易比例: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以中等题为主。

理科综合·化学

一、能力要求1.观察能力 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2.实验能力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4)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3.思维能力 (1)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将化学问题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能够运用自己存储的知识,将它们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 (3)能将化学信息(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数据和各种信息、提示、暗示),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并能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收敛和发散)的创造能力。 (4)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5)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能力。 (6)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4.自学能力 (1)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的能力。 (2)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与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范畴,事实上是有重叠交叉的。试题可以测试多种能力或是一种能力中的多个层次。二、考试范围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l.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2.化学用语 (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3.化学中常用计量 (1)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 (2)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g·mol-1)、气体摩尔体积(L·mol-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mol·L-1)、阿伏加德罗常数。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4.化学反应与能量 (1)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2)理解氧化还应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初步了解新能源的开发。5.溶液 (1)了解溶液的含义。 (2)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 (4)初步了解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 (5)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6.物质结构 (1)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初步了解氢键。 (4)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及其性质。7.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I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3)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4)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9.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 (4)了解水的电离、溶液pH等概念。 (5)了解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6)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 (7)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化学电源。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及一般防腐蚀方法。 (8)理解电解原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重点掌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了解其他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1.IA和ⅡA族元素——典型的金属(1)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和镁化学性质。(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IA、Ⅱ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以氢氧化钠为例,了解重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2.卤族元素——典型的非金属(1)以氯为例,了解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卤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几种重要的含卤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3.其他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如:H、O、S、N、P、C、Si)(1)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及某些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2)以Na2O2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3)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4)以硫酸为例,了解化工生产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初步了解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5)了解常见盐类的性质和用途。(6)初步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7)了解硫、氮、碳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其防治。(8)初步了解氟氯烃、含磷洗涤剂及粉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9)初步了解生活用水的净化及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4.其他常见的金属(如:Fe、Al)(1)了解金属的通性,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初步了解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2)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3)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4)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5)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6)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5.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6.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有机化学基础 1.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 2.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种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辨认同系物和列举异构体。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 3.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类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4.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5.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 6.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7.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8.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9.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 10.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11.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化学实验1.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3.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4.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5.掌握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1)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2)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3)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6.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化学计算1.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2.掌握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3.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4.掌握有关溶液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5.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6.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7.掌握有关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简单计算。8.掌握有关燃烧热的简单计算。9.以上各类化学计算的综合应用。

理科综合·物理

一、能力要求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问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完成“考试范围”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二、考试范围 物理要考查的知识按学科的内容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五部分。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以下用数字I、Ⅱ标出。I、Ⅱ的含义如下: I.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1.质点的运动(1)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Ⅰ(2)位移和路程Ⅱ(3)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速率位移公式S=vt.S—t图,v -t图Ⅱ(4)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Ⅱ(5)瞬时速度(简称速度)Ⅰ(6)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Ⅱ(7)运动的合成和分解Ⅰ(8)曲线运动中质点的速度沿轨道的切线方向,且必具有加速度Ⅰ(9)平抛运动Ⅱ(10)匀速率圆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周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公式a=v2/rⅡ(不要求会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式)2.(1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Ⅱ(12)万有引力定律.重力.重心Ⅱ(13)形变和弹力.胡克定律Ⅱ(14)静摩擦.最大静摩擦力Ⅰ(15)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定律Ⅱ(1.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不要求知道静摩擦因数)3.牛顿定律(16)牛顿第一定律.惯性Ⅱ(17)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Ⅱ(18)牛顿第三定律Ⅱ(19)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Ⅰ(20)牛顿定律的应用Ⅱ(21)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限于圆轨道)Ⅱ(22)宇宙速度Ⅰ(23)超重和失重Ⅰ(24)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Ⅱ4.动量、机械能(25)动量.冲量.动量定理Ⅱ(26)动量守恒定律Ⅱ(27)功.功率Ⅱ(28)动能.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Ⅱ(29)重力势能.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Ⅱ(30)弹性势能Ⅰ(31)机械能守恒定律Ⅱ(32)动量知识和机械能知识的应用(包括碰撞、反冲、火箭)Ⅱ(33)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Ⅰ(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只限于一维的情况)5.振动和波(34)弹簧振子.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Ⅱ(35)单摆,在小振幅条件下单摆作简谐振动.单摆周期公式Ⅱ(36)振动中的能量转化Ⅰ(37)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受迫振动的振动频率.共振及其常见的应用Ⅰ(38)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横波和纵波.横波的图像.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Ⅱ(39)波的叠加.波的干涉.衍射现象Ⅰ(40)声波.超声波及其应用Ⅰ(41)多普勒效应Ⅰ6.分子动理论、热和功、气体(42)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阿伏加德罗常数.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Ⅰ(43)分子热运动的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物体的内能Ⅰ(44)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量.能量守恒定律Ⅰ(45)热力学第一定律Ⅰ(46)热力学第二定律Ⅰ(47)永动机不可能Ⅰ(48)绝对零度不可达到Ⅰ(49)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Ⅰ(50)气体的状态和状态参量.热力学温度Ⅰ(51)气体的体积、温度、压强之间的关系Ⅰ(5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Ⅰ(53)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Ⅰ7.电场(54)两种电荷.电荷守恒Ⅰ(55)真空中的库仑定律.电荷量Ⅱ(56)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点电荷的场强.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叠加Ⅱ(57)电势能.电势差.电势.等势面Ⅱ(58)匀强电场中电势差跟电场强度的关系Ⅱ(59)静电屏蔽Ⅰ(60)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Ⅱ(6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Ⅰ(62)电容器的电容Ⅱ(6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常用的电容器Ⅰ(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的计算,只限于带电粒子进入电场时速度平行或垂直于场强的情况)8.恒定电流(64)电流.欧姆定律.电阻和电阻定律Ⅱ(65)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Ⅰ(66)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Ⅰ(67)电阻的串联、并联.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Ⅱ(68)电功和电功率.串联、并联电路的功率分配Ⅱ(69)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路端电压Ⅱ(70)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测量:电流表、电压表和多用电表的使用.伏安法测电阻Ⅱ9.磁场(71)电流的磁场Ⅰ(72)磁感应强度.磁感线.地磁场Ⅱ(73)磁性材料.分子电流假说Ⅰ(74)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安培力.左手定则Ⅱ(75)磁电式电表原理Ⅰ(76)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洛伦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Ⅱ(77)质谱仪,回旋加速器Ⅰ(1.安培力的计算限于直导线跟B平行或垂直的两种情况2.洛伦兹力的计算限于v跟B平行或垂直的两种情况)10.电磁感应(78)电磁感应现象.磁通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Ⅱ(79)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右手定则Ⅱ(80)自感现象Ⅰ(81)日光灯Ⅰ(1.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只限于l垂直于B、v的情况2.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不要求判断内电路中各点电势的高低)11.交变电流(82)交流发电机及其产生正弦式电流的原理.正弦式电流的图像和三角函数表达.最大值与有效值.周期与频率Ⅱ(83)电阻.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Ⅰ(84)变压器的原理.电压比和电流比Ⅱ(85)电能的输送Ⅰ(只要求讨论单相理想变压器)12.电磁场和电磁波(86)电磁场.电磁波.电磁波的周期、频率、波长和波速Ⅰ(87)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Ⅰ(88)电视.雷达Ⅰ13.光的反射和折射(89)光的直线传播.本影和半影Ⅰ(90)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作图法Ⅱ(91)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和临界角Ⅱ(92)光导纤维Ⅰ(93)棱镜.光的色散Ⅰ14.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94)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Ⅰ(95)光的干涉现象,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Ⅰ(96)光的衍射Ⅰ(97)光的偏振现象Ⅰ(98)光谱和光谱分析.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它们的应用.光的电磁本性.电磁波谱Ⅰ(99)光电效应.光子.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Ⅱ(100)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Ⅰ(101)激光的特性及应用Ⅰ15.原子和原子核(102)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Ⅰ(103)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光子的发射和吸收Ⅱ(104)氢原子的电子云Ⅰ(105)原子核的组成.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衰变、半衰期Ⅰ(106)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反应方程.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Ⅰ(107)放射性污染和防护Ⅰ(108)核能.质量亏损.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Ⅱ(109)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核反应堆Ⅰ(110)轻核的聚变.可控热核反应Ⅰ(111)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Ⅰ16.单位制(112)单位制.中学物理中涉及到的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和其他物理量的单位Ⅰ小时、分、摄氏度(℃)、标准大气压、毫米汞柱、升、电子伏特(eV)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单位符号)17.实验(113)长度的测量(114)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15)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116)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17)验证动量守恒定律(118)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119)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20)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121)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122)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123)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联系使用螺旋测微器)(124)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125)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126)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127)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128)练习使用示波器(129)传感器的简单应用(130)测定玻璃的折射率(131)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测力计、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3、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

理科综合·生物一、能力要求1.理解能力(1)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2)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实验与探究能力(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3.获取信息的能力(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3)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4.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二、考试范围1.生命的物质基础(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2)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2.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功能、细胞质基质、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有丝分裂、无丝分裂(3)细胞的分化、衰老与癌变(4)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5)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和液泡。包括: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研究生物膜的重要意义)3.生物的新陈代谢(1)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类型新陈代谢的概念、酶和ATP、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2)植物的水分代谢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植物体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合理灌溉(3)植物的矿质代谢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根对矿质元素的吸牧、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合理施肥(4)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C3植物和C4植物的概念及叶片结构的特点、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5)生物固氮共生固氮微生物与自生固氮微生物、生物固氮的意义、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6)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7)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细胞呼吸的意义(包括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C4途径不作要求。共生固氮的途径不作要求)4.生物的生殖与发育(1)生物的生殖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受精作用(2)生物的个体发育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高等动物的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5.遗传、变异和进化(1)遗传的物质基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基因的概念、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人类基因组研究(2)基因工程简介基因操作的工具、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3)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4)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性别的决定、伴性遗传(5)细胞质遗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6)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7)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人类遗传病、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优生的概念和措施(8)进化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不作要求)6.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向性运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生理作用、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其他植物激素(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兴奋的传导,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激素调节与行为,神经调节与行为(3)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4)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5)血糖的调节血糖平衡及其意义、血糖平衡的调节、糖尿病及其防治(6)体温的调节人的体温及其相对恒定的意义、体温的调节(7)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不作要求。包括: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抗原和抗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免疫学的应用不做要求。)7.微生物与发酵工程(1)微生物的类群细菌、病毒(2)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及作用、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培养基的种类(3)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4)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5)发酵工程简介应用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发酵工程的应用(放线菌不作要求。酶工程简介不作要求,以谷氨酸的发酶生产为例)8.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2)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3)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人与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9.实验(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3)细胞质流动的观察(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1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1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5)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6)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7)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上一条:教育部关于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